点击“阅读原文”登录后免费阅读全文中译
【NEJM】医院外的心脏停搏者:在幸存之后
[编者按]《NEJM医学前沿》每周速递来自《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最新研究,全文翻译并配以专家述评。公号文章浓缩了研究的精华。欲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请点击"阅读原文"一览全貌。
我国的公众急救工作一直面临着来自多方面的难题:公民意识、急救知识、技能普及等。面对周围突然倒下的陌生人,人们也有一颗想要施以援手的心,但“不会”和“不敢”,哪怕是一刻的犹豫和迟疑,便错失了拯救过程中的关键时刻。
以院外心脏停搏为例,心肺复苏(CPR)成功率与开始CPR的时间密切相关,每延误一分钟,抢救成功率便降低10%。患者发作后约10秒左右即可出现意识丧失,如在4~6分钟的黄金时段内及时救治,则可获存活,被贻误者将出现生物学死亡,且罕见自发逆转者[1]。
而对于那些既有雷锋精神,又有专业技能实施心肺复苏的志愿者,我们在为其敬佩、鼓掌之余,也希望了解对于院外心脏停搏后的救治行为,旁观者的努力是否能对幸存者产生长期的益处,而不仅仅是一时的“起死回生”。
尽管旁观者介入能提高生存率已被公认,但有关旁观者介入与功能性结局的关联却报道甚少。《新英格兰医学杂志》2017年5月4日就发表了关于此方面的一项研究。研究者将丹麦全国院外心脏停搏事件数据与幸存者的功能性结局建立关联,评价了存活至心脏停搏后30日的患者在1年后的缺氧性脑损伤、入住疗养院及任何原因死亡的风险。将旁观者介入分为心肺复苏术和心脏除颤。而且还评价了旁观者介入情况及患者结局随时间推移发生的变化。
结果发现,2001~2012年期间,旁观者实施CPR的比例从66.7%升至80.6%,旁观者实施心脏除颤的比例从2.1%升至16.8%。与此同时,脑损伤或疗养院入住率则从10.0%降至7.9%,全因死亡率也从18.0%降至7.6%。与无旁观者复苏相比较,旁观者CPR伴有显著较低的脑损伤或疗养院入住风险,而旁观者实施心脏除颤的情况下,幸存者的脑损伤或疗养院入住风险甚至更低。
2001~2012年期间旁观者目睹的心脏停搏、急救人员目睹的心脏停搏、旁观者实施的CPR和旁观者实施的心脏除颤随时间推移发生的变化。从图中可以看出绿色和蓝色的柱子总体呈升高趋势,说明这一期间旁观者实施的CPR和旁观者实施的心脏除颤越来越多。
2001~2012年期间丹麦旁观者实施CPR和心脏除颤的比例上升,有赖于丹麦采取的多项全国性举措,包括广泛的强制性和自愿性CPR培训,普及推广自动体外除颤仪等。
该研究给我国的急救工作亦有很大的启示及参考价值,对于我国目前面临的“三低”窘境:CPR 普及率低于1%,医务人员向家庭成员传授CPR技术低于1%,院外突发CA患者复苏成功率低于1% [1],我们应加强CPR培训,实施强制性培训和自愿性培训并行政策,包括考取驾照时的急救培训也应落到实处。此外,地铁等公共场所应设置自动除颤仪并教授人们正确使用方法。希望有人发生院外心脏停搏后,旁边的人愿意施救且有能力施救。
该研究同时对旁观者的介入,幸存者的各项结局以及旁观者和急救人员实施的CPR等进行了更加详细的分析,请“阅读原文”:《院外心脏停搏后旁观者施救与患者的1年结局研究》。
[1] 王立祥, 孟庆义, 余涛. 2016中国心肺复苏专家共识. 中华灾害救援医学. 2017;5:1-23.
本文由《NEJM医学前沿》编辑部负责翻译及编写,内容以英文原版为准,中译全文由马萨诸塞州医学会NEJM集团独家授权。欢迎转发至朋友圈,如需转载,请联系collaboration@nejmqianyan.cn。未经授权的翻译是侵权行为,版权方将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Copyright ©2017 Jiahui Medical Research and Education Group. All Rights Reserved